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首展揭幕!豪华阵容集齐等你来

时间:2022-11-09来源:上观新闻点击量:308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一次集齐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

(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

“四任”、“沪上三熊”等名家名作的展览

堪称近现代海派美术史的“豪华首发阵容”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

41米层展厅

2022.11.8-2023.2.28

“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

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海派又是怎么形成的?

亮点一:名家荟萃

集齐“海派美术史上最强阵容”

“历史的星空”展览由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策划主办,云集了多家沪上知名文化机构的典藏精品,其中,部分作品为多年来首次公开亮相。100余件展品汇聚了上海博物馆、朵云轩、上海文物交流中心、上海中国画院、刘海粟美术馆以及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珍贵馆藏,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黄君璧、陈师曾、黄宾虹、赵之谦等大家手笔令人目不暇接。

张大千《庐山高图》(上海博物馆藏)

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张大千来到上海,拜入海派书画家曾熙、李瑞清门下。而后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他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百幅丹青全部售完,一鸣惊人。正因在海上画坛声名鹊起,张大千职业画家的人生形态从此奠定。

虚谷《白猫》(上海中国画院藏)

清朝著名画家虚谷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大家”,独爱淡墨,通过提按、顿挫、行止、徐疾等动作来加强线条的力量感与审美内涵。他画的猫外形简练,憨态可掬,甚至有绒毛的质感,淑淑可爱,简单的几笔就把一只趴在石头上的白猫画活了,这种用笔对于后世花鸟画技法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强阵容”的组成,标志着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全力推动“大美术馆计划”,以勇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整合配置全市美术优势资源,朝着打造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海派美术新殿堂迈出了扎实而坚定的一步。

潘天寿《烟雨两部图》(上海博物馆藏)

“海派”画家的移居将“海派”精神也扩散到了东西南北。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陈半丁到北京后成为“京派”画坛的奠基人物,并称“二陈”;潘天寿在画艺上得到吴昌硕指点,返浙江后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成为“新浙派”的领袖;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离沪后在广东创办了“岭南画派”;吴昌硕的弟子河井荃庐将海派书画引进东瀛后,影响了日本几代书画人。

亮点二:“城·人·知·美”

感悟海派文化的奇妙之旅

划时代的海派绘画、风起云涌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发展史、近十年上海城市变迁的艺术记录,走进本次展览,观众在欣赏名家名作之余,还将完成从探索“海派”一词的源流出发,到感悟美术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解之缘的奇妙旅程。展览通过六大版块和作品与文献资料双线交织的展陈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

1840至1949年共计1480余位在上海进行创作的画家构建了“海派”群像,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汇聚成“海派”的海洋,开启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第二版块分别为“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和“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揭示了“海派”与上海这座城市,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彰显“海派”文化的精神谱系,绘制了“海派”画家队伍清晰画像。

张大千在西成里16号(今马当路)与知名海派女画家李秋君、周炼霞等合影,女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然成为海派艺术不容忽视的一抹绚烂

第三版块“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则揭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于海派审美标准的深刻影响,展现海派画家对于传统绘画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彰显其历史价值。

林风眠《仕女》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海派文化代表人物之一,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这幅画属于林风眠仕女画的早期风格,人物造型带有马蒂斯式的变形和夸张,线条与色块构成画面的主体。画家以传统的流利细致线条勾勒颜面,用糅合了西画画刷特征的粗重笔触表现身着暗色衣物的躯体;又以色入墨,晕染仕女衣衫,通过笔触与墨色的变化,呈现仕女身躯的起伏动态。简洁凝练的线条与色块体现了画家对抽象构成图式的探索。

第四版块“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和第五版块“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 描绘了海派绘画的艺术生态系统,揭示出其与城市经济背景和城市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谢之光《京兆画眉》(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海派画家在20世纪初敏于东西文明的交汇时刻,融合传统文人画精神与西方绘画技巧,关注现实题材做到雅俗共赏,在许多画家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题材不拘一格的开放心态。画家谢之光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他画过泳装美女月份牌,设计过城市商场户外广告,如此洒脱之心性,晚年的国画写意同样洒脱而隽雄。

谢之光绘画的月份牌

纵观20世纪初的月份牌绘画,它们是当时的美术家们在力倡中西文化交融和设计文化本土化过程中进行观念传达,新媒体创造。

《良友》杂志反映了海派文化对生活美学的影响。图为海派女画家陆小曼登上《良友》杂志封面

第六版块“历久不衰的后续影响”则呈现海派绘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确立海派绘画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开启者的历史地位。

海派绘画的影响波及整个中国现代绘画,甚至到达其他日本、美国等地

亮点三:“海派”之问

全景式梳理海派研究脉络

作为“何谓海派”系列的首个大展,“历史的星空”展梳理了“海派”这个名称的来龙去脉,清晰回答了“什么是海派”这一问题,同时重现了海派画家的社会身份、社交网络、风格传承、市场行情、传播影响以及上海当时的艺术生态。展览尝试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梳理海派绘画的源流、内涵及影响,阐述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并首次提出了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观点。

徐悲鸿《白马西风图》(上海中国画院藏)

“海派”是个“海洋”,“何谓海派”系列的首个大展,提出了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观点,“海派”接轨了现代社会,因此无论徐悲鸿的体系,还是其后浙江美院体系的,均来自于海派。

赵之谦《玉堂富贵》(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赵之谦为晚清画坛的领军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赵之谦以深具书法和金石意味、饱满鲜亮的色彩开创出海派绘画的先河,以富有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开启海派绘画的历史性辉煌。

强大的学术阵容成为展览品质的坚强保证。由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领衔,整个展览筹备历时一年有余,分析了1949年前将近1500人的海派画家队伍情况,撰写了1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首次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力争为“海派”之问贡献出一份最佳答卷。

海派绘画早期的美术教育,孕育了中国美术界的百年辉煌,它不仅打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办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卓越的师资和造就了优秀的人才,从而孕育了中国美术界的百年辉煌,并支撑起了数代大师之门。图为黄宾虹在上海美专的讲义,题为《鉴别古今真伪》。1932年,黄宾虹被推为上海美专二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委员,与刘海粟同为《画学月刊》主编。

任薰《江湖流民图册之好武艺》(上海中国画院藏)

清代末年,海上画派独领风骚,任熏是与兄任熊、侄任预、族侄任颐被后人合称“海上四任”。对于海派画家来说,自然万物都可入画,这组《江湖流民图册》是任熏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当时清末社会流民的生活状态,任熏善于观察,细心描绘,画面构图新颖,一幅画表现一个人物,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把人物的形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配上上方的题跋,同时反映民生,从画家的笔中即见到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使作品更充实、完整。

“海派何以为海派”之问,其实也正是“上海何以为上海”之问。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认为,海派绘画既是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现代都市文明的构建者。而在当下,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希望借助“何谓海派”系列艺术大展的开启,能够实现上海美术馆“城·人·知·美”的理想,让上海这座人民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品味知性的美,参与美的创造,成人之美,美美与共。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展期: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2月28日

总策展:陈翔(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立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汤哲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村言(澎湃艺术评论主编)

板块学术主持和策展人:王欣(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主任)

王彬(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汪涤(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张恒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李玉(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编辑)

策展统筹:汤哲明、王欣

地点: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41米层展厅

(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地铁路线: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

免责声明.jpg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首展揭幕!豪华阵容集齐等你来

时间:2022-11-09来源:上观新闻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一次集齐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

(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

“四任”、“沪上三熊”等名家名作的展览

堪称近现代海派美术史的“豪华首发阵容”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

41米层展厅

2022.11.8-2023.2.28

“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

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海派又是怎么形成的?

亮点一:名家荟萃

集齐“海派美术史上最强阵容”

“历史的星空”展览由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策划主办,云集了多家沪上知名文化机构的典藏精品,其中,部分作品为多年来首次公开亮相。100余件展品汇聚了上海博物馆、朵云轩、上海文物交流中心、上海中国画院、刘海粟美术馆以及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珍贵馆藏,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黄君璧、陈师曾、黄宾虹、赵之谦等大家手笔令人目不暇接。

张大千《庐山高图》(上海博物馆藏)

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张大千来到上海,拜入海派书画家曾熙、李瑞清门下。而后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他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百幅丹青全部售完,一鸣惊人。正因在海上画坛声名鹊起,张大千职业画家的人生形态从此奠定。

虚谷《白猫》(上海中国画院藏)

清朝著名画家虚谷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大家”,独爱淡墨,通过提按、顿挫、行止、徐疾等动作来加强线条的力量感与审美内涵。他画的猫外形简练,憨态可掬,甚至有绒毛的质感,淑淑可爱,简单的几笔就把一只趴在石头上的白猫画活了,这种用笔对于后世花鸟画技法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强阵容”的组成,标志着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全力推动“大美术馆计划”,以勇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整合配置全市美术优势资源,朝着打造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海派美术新殿堂迈出了扎实而坚定的一步。

潘天寿《烟雨两部图》(上海博物馆藏)

“海派”画家的移居将“海派”精神也扩散到了东西南北。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陈半丁到北京后成为“京派”画坛的奠基人物,并称“二陈”;潘天寿在画艺上得到吴昌硕指点,返浙江后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成为“新浙派”的领袖;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离沪后在广东创办了“岭南画派”;吴昌硕的弟子河井荃庐将海派书画引进东瀛后,影响了日本几代书画人。

亮点二:“城·人·知·美”

感悟海派文化的奇妙之旅

划时代的海派绘画、风起云涌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发展史、近十年上海城市变迁的艺术记录,走进本次展览,观众在欣赏名家名作之余,还将完成从探索“海派”一词的源流出发,到感悟美术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解之缘的奇妙旅程。展览通过六大版块和作品与文献资料双线交织的展陈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

1840至1949年共计1480余位在上海进行创作的画家构建了“海派”群像,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汇聚成“海派”的海洋,开启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第二版块分别为“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和“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揭示了“海派”与上海这座城市,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彰显“海派”文化的精神谱系,绘制了“海派”画家队伍清晰画像。

张大千在西成里16号(今马当路)与知名海派女画家李秋君、周炼霞等合影,女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然成为海派艺术不容忽视的一抹绚烂

第三版块“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则揭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于海派审美标准的深刻影响,展现海派画家对于传统绘画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彰显其历史价值。

林风眠《仕女》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海派文化代表人物之一,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这幅画属于林风眠仕女画的早期风格,人物造型带有马蒂斯式的变形和夸张,线条与色块构成画面的主体。画家以传统的流利细致线条勾勒颜面,用糅合了西画画刷特征的粗重笔触表现身着暗色衣物的躯体;又以色入墨,晕染仕女衣衫,通过笔触与墨色的变化,呈现仕女身躯的起伏动态。简洁凝练的线条与色块体现了画家对抽象构成图式的探索。

第四版块“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和第五版块“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 描绘了海派绘画的艺术生态系统,揭示出其与城市经济背景和城市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谢之光《京兆画眉》(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海派画家在20世纪初敏于东西文明的交汇时刻,融合传统文人画精神与西方绘画技巧,关注现实题材做到雅俗共赏,在许多画家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题材不拘一格的开放心态。画家谢之光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他画过泳装美女月份牌,设计过城市商场户外广告,如此洒脱之心性,晚年的国画写意同样洒脱而隽雄。

谢之光绘画的月份牌

纵观20世纪初的月份牌绘画,它们是当时的美术家们在力倡中西文化交融和设计文化本土化过程中进行观念传达,新媒体创造。

《良友》杂志反映了海派文化对生活美学的影响。图为海派女画家陆小曼登上《良友》杂志封面

第六版块“历久不衰的后续影响”则呈现海派绘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确立海派绘画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开启者的历史地位。

海派绘画的影响波及整个中国现代绘画,甚至到达其他日本、美国等地

亮点三:“海派”之问

全景式梳理海派研究脉络

作为“何谓海派”系列的首个大展,“历史的星空”展梳理了“海派”这个名称的来龙去脉,清晰回答了“什么是海派”这一问题,同时重现了海派画家的社会身份、社交网络、风格传承、市场行情、传播影响以及上海当时的艺术生态。展览尝试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梳理海派绘画的源流、内涵及影响,阐述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并首次提出了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观点。

徐悲鸿《白马西风图》(上海中国画院藏)

“海派”是个“海洋”,“何谓海派”系列的首个大展,提出了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观点,“海派”接轨了现代社会,因此无论徐悲鸿的体系,还是其后浙江美院体系的,均来自于海派。

赵之谦《玉堂富贵》(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赵之谦为晚清画坛的领军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赵之谦以深具书法和金石意味、饱满鲜亮的色彩开创出海派绘画的先河,以富有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开启海派绘画的历史性辉煌。

强大的学术阵容成为展览品质的坚强保证。由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领衔,整个展览筹备历时一年有余,分析了1949年前将近1500人的海派画家队伍情况,撰写了1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首次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力争为“海派”之问贡献出一份最佳答卷。

海派绘画早期的美术教育,孕育了中国美术界的百年辉煌,它不仅打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办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卓越的师资和造就了优秀的人才,从而孕育了中国美术界的百年辉煌,并支撑起了数代大师之门。图为黄宾虹在上海美专的讲义,题为《鉴别古今真伪》。1932年,黄宾虹被推为上海美专二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委员,与刘海粟同为《画学月刊》主编。

任薰《江湖流民图册之好武艺》(上海中国画院藏)

清代末年,海上画派独领风骚,任熏是与兄任熊、侄任预、族侄任颐被后人合称“海上四任”。对于海派画家来说,自然万物都可入画,这组《江湖流民图册》是任熏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当时清末社会流民的生活状态,任熏善于观察,细心描绘,画面构图新颖,一幅画表现一个人物,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把人物的形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面配上上方的题跋,同时反映民生,从画家的笔中即见到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使作品更充实、完整。

“海派何以为海派”之问,其实也正是“上海何以为上海”之问。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认为,海派绘画既是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现代都市文明的构建者。而在当下,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希望借助“何谓海派”系列艺术大展的开启,能够实现上海美术馆“城·人·知·美”的理想,让上海这座人民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品味知性的美,参与美的创造,成人之美,美美与共。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展期: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2月28日

总策展:陈翔(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立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汤哲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村言(澎湃艺术评论主编)

板块学术主持和策展人:王欣(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主任)

王彬(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汪涤(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张恒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李玉(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编辑)

策展统筹:汤哲明、王欣

地点: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41米层展厅

(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地铁路线: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

免责声明.jpg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