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文艺评论丨面对经典张开创造的翅膀

时间:2023-06-28来源:文汇报点击量:329


在结束了上海的首轮十场演出之后,徐俊艺术工作室出品的音乐剧《哈姆雷特》开始了国内多地60场的巡演。这部甫演即热的新作很自然地引起了观众和业界的关注。

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搬上音乐剧舞台,其构想始于两年前音乐剧《赵氏孤儿》正热演之际。当时我有机会读到了音乐剧文本的初稿,一方面为徐俊的艺术追求和勇气而感动,另一方面也心怀些许疑虑。原因很简单:选择将《哈姆雷特》这样一部世界最著名的悲剧作品改编成音乐剧是明智的吗?

戏剧界几乎人人都知道一句名言:有一百个导演,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由于这部经典剧作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富深邃,人物形象极其丰满复杂,世界上各种演出版本真个是不计其数。有复原16世纪伊丽莎白时代风格的,有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宫廷豪华样式的,有完全现代装束现代生活样貌的,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而各种不同的舞台艺术样式也纷纷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演绎《哈姆雷特》。即以上海而言,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芭蕾舞团都改编过《哈姆雷特》,且演出后都有不错的评价。

然而,全世界的音乐剧却似乎都视搬演《哈姆雷特》为畏途。

在音乐剧150多年的历史上,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作品也有十余部。最著名的当是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西区故事》,它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一时,以后反复上演,成为百老汇的经典之作。还有改编自《驯悍记》的《吻我,凯特》、改编自《仲夏夜之梦》的《驴秀》,以及《维罗纳二绅士》等也很受欢迎。而《第十二夜》在纽约甚至还有三个不同的音乐剧版本。不过,这些作品都取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这显然是以娱乐性观赏性商业性为宗旨的音乐剧的本能选择。相比之下,《哈姆雷特》似乎完全被音乐剧冷落了。虽然,百老汇也曾在1973年尝试制作过一版《哈姆雷特》,但境况惨淡,只演了七场就草草关张了。

这一现象说明,音乐剧的艺术样式与《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巨作之间存在着难解的矛盾。《哈姆雷特》深邃复杂的人文内涵与人物形象是说不尽的话题,在莎学研究中,光是哈姆雷特迟迟未对弑父篡位的克劳狄斯采取复仇行动的原因,学者们就有多达18种解释:他是真疯,还是装疯?是犹豫,还是拖延?是出于恋母情结,还是没有行动力?如此种种,莫衷一是。这样厚重的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剧来读解演绎,确实难度极大。而徐俊作出这一选择其实是自我挑战。在完成了《赵氏孤儿》这部中国古典戏曲经典的音乐剧创作并取得成功之后,他的目光转向西方戏剧最经典之作,探索将之搬上音乐剧舞台的路径。因为他希望给音乐剧注入更多的艺术精神,让音乐剧更具备艺术品位。这种追求与态度对音乐剧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最终检验态度与追求的是作品的品质。从音乐剧《哈姆雷特》首轮演出的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这大胆的尝试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果,可以说是超出预期的。

首先,整台戏的风格凝重、大气、深沉、有力,与莎士比亚原作的基调颇为统一。无论场面和空间的处理,还是灯光的布局变化和气氛的营造渲染,都有大的格局。其次,在剧情的剪裁处理上,全剧突出以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双主”结构,加以适量的人物删节,比较符合音乐剧剧情相对单纯的容量要求。虽然演出中克劳狄斯的戏份略有超过哈姆雷特的感觉,但总体的戏剧张力是有保证的,全剧的基本冲突有所强化,两位主角的演唱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自然是成败的命脉。金培达这部作品的作曲确实可圈可点:其总体的音乐形象立体饱满,气势足而不乏深沉,情感强而跌宕有致。旋律明晰而动听,配器丰富而厚实。与全剧的整体风格完全契合。虽然,挑剔地说,全剧的音乐还少了些变化,比如“戏中戏”一段,民间戏班进宫,就可以变换调性,在节奏和配器方面处理得更灵动更轻松些。但全剧的音乐和歌曲的谱写和处理是见功力的。



最出彩的当属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唱曲。莎士比亚笔下第三幕的这段独白,是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篇章,多少演出多少演员为传达这段独白的情感和哲理而费尽心力。音乐剧里的这段独唱,以音阶的层层递进和“生存还是毁灭”乐句的螺旋式重复将哈姆雷特内心对人生及命运的思考、沉吟、诘问、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与许多精彩的话剧舞台独白相比,这段唱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特有魅力,是音乐剧作曲的一大收获。

这个戏的音乐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力求依字行腔,让曲调音符与中文的四声和谐匹配,其效果就是演员的演唱吐字十分清晰,观众听来顺耳悦耳,这在我国的音乐剧创作中显得很突出。

音乐剧《哈姆雷特》并非完美。除了因戏剧样式的不同它的人文内涵较原作难免有所削弱之外,剧中少数角色的处理,如波洛涅斯的形象基调,福丁勃拉斯的最后出场,都有调整的余地。全剧服装色调的搭配,面料的选用和伊丽莎白时代灯笼裤式样的运用都很有创见,而哈姆雷特首次出场服装的亮丽色彩却颇多争议。这些都是一部新作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哈姆雷特的故事必定意味着取舍,而徐俊对于文本的跳跃式处理为观看制造了一定的门槛——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可能会对某些段落感到困惑。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剧《哈姆雷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敬畏经典,又敢于面对经典展开创造的翅膀,这是艺术的勇气和志向。音乐剧更多地拥抱经典,自然能促进音乐剧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广大观众通过观赏性更强的大众艺术走近经典,走进经典,理解经典,爱上经典。

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而言,《哈姆雷特》的艺术探索值得业界的重视。自1980年代初西方音乐剧逐渐传入我国之后,中国原创音乐剧就开始了几十年的摸索和跋涉,实践中,或模仿,或描红,或学做大制作,或走小制作商业路线,或打出戏曲音乐剧的旗帜,或借鉴日韩音乐剧套路,也出现了一些水平过得去的作品,但至今难觅公认的代表作,也少见稳定持久的制作团体。而徐俊艺术工作室自创作《犹太人在上海》始,近十年间戮力耕耘音乐剧,先后制作了《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两部有份量的作品,赢得观众和演艺市场的热烈反应。随着创作实践,一支实力雄厚的主创团队已经形成:导演徐俊、作曲金培达、词作者梁芒、灯光设计萧丽河、服装设计张叔平,皆是一时之选,相对年轻的舞美设计徐肖寰也才气十足。他们的艺术理念艺术追求一致,连续几个作品默契合作,这样一个主创团队保证了他们作品的艺术水准。值得关注的是,徐俊艺术工作室一系列的作品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文本有力度,场面有气势,形象有格调,视听有震撼力。所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接连出现,意味着中国音乐剧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点位。

概括起来说,迎难而上的音乐剧《哈姆雷特》提供的经验为:不满足于音乐剧作为大众艺术的定位,坚持以艺术精神提升音乐剧的品位;不搞零敲碎打的短期行为,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组建高水平的稳定的主创团队;坚持每个创作团队的艺术个性,促进中国音乐剧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如果这些能为更多的音乐剧从业人员引以为共识并且身体力行,相信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未来定会有更好的前景。

作者: 荣广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文艺评论丨面对经典张开创造的翅膀

时间:2023-06-28来源:文汇报


在结束了上海的首轮十场演出之后,徐俊艺术工作室出品的音乐剧《哈姆雷特》开始了国内多地60场的巡演。这部甫演即热的新作很自然地引起了观众和业界的关注。

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搬上音乐剧舞台,其构想始于两年前音乐剧《赵氏孤儿》正热演之际。当时我有机会读到了音乐剧文本的初稿,一方面为徐俊的艺术追求和勇气而感动,另一方面也心怀些许疑虑。原因很简单:选择将《哈姆雷特》这样一部世界最著名的悲剧作品改编成音乐剧是明智的吗?

戏剧界几乎人人都知道一句名言:有一百个导演,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由于这部经典剧作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富深邃,人物形象极其丰满复杂,世界上各种演出版本真个是不计其数。有复原16世纪伊丽莎白时代风格的,有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宫廷豪华样式的,有完全现代装束现代生活样貌的,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而各种不同的舞台艺术样式也纷纷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演绎《哈姆雷特》。即以上海而言,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芭蕾舞团都改编过《哈姆雷特》,且演出后都有不错的评价。

然而,全世界的音乐剧却似乎都视搬演《哈姆雷特》为畏途。

在音乐剧150多年的历史上,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作品也有十余部。最著名的当是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西区故事》,它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一时,以后反复上演,成为百老汇的经典之作。还有改编自《驯悍记》的《吻我,凯特》、改编自《仲夏夜之梦》的《驴秀》,以及《维罗纳二绅士》等也很受欢迎。而《第十二夜》在纽约甚至还有三个不同的音乐剧版本。不过,这些作品都取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这显然是以娱乐性观赏性商业性为宗旨的音乐剧的本能选择。相比之下,《哈姆雷特》似乎完全被音乐剧冷落了。虽然,百老汇也曾在1973年尝试制作过一版《哈姆雷特》,但境况惨淡,只演了七场就草草关张了。

这一现象说明,音乐剧的艺术样式与《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巨作之间存在着难解的矛盾。《哈姆雷特》深邃复杂的人文内涵与人物形象是说不尽的话题,在莎学研究中,光是哈姆雷特迟迟未对弑父篡位的克劳狄斯采取复仇行动的原因,学者们就有多达18种解释:他是真疯,还是装疯?是犹豫,还是拖延?是出于恋母情结,还是没有行动力?如此种种,莫衷一是。这样厚重的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剧来读解演绎,确实难度极大。而徐俊作出这一选择其实是自我挑战。在完成了《赵氏孤儿》这部中国古典戏曲经典的音乐剧创作并取得成功之后,他的目光转向西方戏剧最经典之作,探索将之搬上音乐剧舞台的路径。因为他希望给音乐剧注入更多的艺术精神,让音乐剧更具备艺术品位。这种追求与态度对音乐剧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最终检验态度与追求的是作品的品质。从音乐剧《哈姆雷特》首轮演出的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这大胆的尝试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果,可以说是超出预期的。

首先,整台戏的风格凝重、大气、深沉、有力,与莎士比亚原作的基调颇为统一。无论场面和空间的处理,还是灯光的布局变化和气氛的营造渲染,都有大的格局。其次,在剧情的剪裁处理上,全剧突出以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双主”结构,加以适量的人物删节,比较符合音乐剧剧情相对单纯的容量要求。虽然演出中克劳狄斯的戏份略有超过哈姆雷特的感觉,但总体的戏剧张力是有保证的,全剧的基本冲突有所强化,两位主角的演唱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自然是成败的命脉。金培达这部作品的作曲确实可圈可点:其总体的音乐形象立体饱满,气势足而不乏深沉,情感强而跌宕有致。旋律明晰而动听,配器丰富而厚实。与全剧的整体风格完全契合。虽然,挑剔地说,全剧的音乐还少了些变化,比如“戏中戏”一段,民间戏班进宫,就可以变换调性,在节奏和配器方面处理得更灵动更轻松些。但全剧的音乐和歌曲的谱写和处理是见功力的。



最出彩的当属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唱曲。莎士比亚笔下第三幕的这段独白,是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篇章,多少演出多少演员为传达这段独白的情感和哲理而费尽心力。音乐剧里的这段独唱,以音阶的层层递进和“生存还是毁灭”乐句的螺旋式重复将哈姆雷特内心对人生及命运的思考、沉吟、诘问、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与许多精彩的话剧舞台独白相比,这段唱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特有魅力,是音乐剧作曲的一大收获。

这个戏的音乐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力求依字行腔,让曲调音符与中文的四声和谐匹配,其效果就是演员的演唱吐字十分清晰,观众听来顺耳悦耳,这在我国的音乐剧创作中显得很突出。

音乐剧《哈姆雷特》并非完美。除了因戏剧样式的不同它的人文内涵较原作难免有所削弱之外,剧中少数角色的处理,如波洛涅斯的形象基调,福丁勃拉斯的最后出场,都有调整的余地。全剧服装色调的搭配,面料的选用和伊丽莎白时代灯笼裤式样的运用都很有创见,而哈姆雷特首次出场服装的亮丽色彩却颇多争议。这些都是一部新作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哈姆雷特的故事必定意味着取舍,而徐俊对于文本的跳跃式处理为观看制造了一定的门槛——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可能会对某些段落感到困惑。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剧《哈姆雷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敬畏经典,又敢于面对经典展开创造的翅膀,这是艺术的勇气和志向。音乐剧更多地拥抱经典,自然能促进音乐剧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广大观众通过观赏性更强的大众艺术走近经典,走进经典,理解经典,爱上经典。

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而言,《哈姆雷特》的艺术探索值得业界的重视。自1980年代初西方音乐剧逐渐传入我国之后,中国原创音乐剧就开始了几十年的摸索和跋涉,实践中,或模仿,或描红,或学做大制作,或走小制作商业路线,或打出戏曲音乐剧的旗帜,或借鉴日韩音乐剧套路,也出现了一些水平过得去的作品,但至今难觅公认的代表作,也少见稳定持久的制作团体。而徐俊艺术工作室自创作《犹太人在上海》始,近十年间戮力耕耘音乐剧,先后制作了《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两部有份量的作品,赢得观众和演艺市场的热烈反应。随着创作实践,一支实力雄厚的主创团队已经形成:导演徐俊、作曲金培达、词作者梁芒、灯光设计萧丽河、服装设计张叔平,皆是一时之选,相对年轻的舞美设计徐肖寰也才气十足。他们的艺术理念艺术追求一致,连续几个作品默契合作,这样一个主创团队保证了他们作品的艺术水准。值得关注的是,徐俊艺术工作室一系列的作品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文本有力度,场面有气势,形象有格调,视听有震撼力。所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接连出现,意味着中国音乐剧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点位。

概括起来说,迎难而上的音乐剧《哈姆雷特》提供的经验为:不满足于音乐剧作为大众艺术的定位,坚持以艺术精神提升音乐剧的品位;不搞零敲碎打的短期行为,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组建高水平的稳定的主创团队;坚持每个创作团队的艺术个性,促进中国音乐剧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如果这些能为更多的音乐剧从业人员引以为共识并且身体力行,相信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未来定会有更好的前景。

作者: 荣广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